如何毁掉一个孩子:催、催、催他…!与其喋喋不休催促,爸妈记住这四个养育原则
今天一大早,邻居家就闹腾上了,妈妈的吼声和孩子的哭声响彻整栋楼。
“跟你说了多少遍,快点,快点,快点,就是不听!你再这么磨蹭今天别出门了!”
“一个鞋子穿这么久,我看你就是故意的!”
“吃早饭吃大半天,穿衣服恨不得穿半小时,说了快迟到了,你还给我慢吞吞的……”
随著电梯关门,母子俩的声音这才渐渐远去,这场“闹剧”终于告一段落。
“被迫旁听”的我,除了感慨带娃不易之外,对“催孩子”的可怕程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,在这些密集催促的言语中,旁人尚且能感受到巨大压力,孩子又会遭受怎样的伤害?“要想毁掉一个孩子,就狠狠地催他。”这句话从来不是开玩笑。
每个慢性子孩子背后都有个急家长,生活中,“爱磨蹭”的孩子和“急性子”家长似乎总是同时出现。
在急性子爸妈眼里,孩子的一举一动都透著“慢”。
吃饭时的发呆是磨蹭,走路时突然的停顿是磨蹭,穿衣穿鞋的笨拙是磨蹭,时不时冒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是磨蹭。
其实,与其说这“一快一慢”天生不合拍,不如说,急性子爸妈们不知不觉被自己的“傲慢”蒙蔽了双眼,这种傲慢的本质,是自恋,是控制欲,也是不平等。
还记得杨烁父子上《爸爸去哪儿》时,杨烁对儿子“凶神恶煞”的样子被无数网友抨击,孩子人小腿短,在崎岖的山路上走得慢些。
他就恶狠狠地说:再这么慢,马上退回到起点重新走。被爸爸威胁之后,孩子的步伐颤颤巍巍的,速度未见提高多少,但脸上的神色却是充满惊恐和不安。
另一位妈妈就更“厉害”了,她为了催孩子做作业,硬生生催断了自己的肋骨,她坦言,自己催孩子学习已经成了家常便饭。那天因为孩子只顾著玩游戏,迟迟不肯开始做作业,她如往常一样边催促边唠叨,没想到刚怒吼了一嗓子,身体一阵剧烈疼痛,急急忙忙进了医院才发现,肋骨骨折了。回到家,孩子自然是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通。
但是,很少有人思考,强势催娃的爸妈真的得偿所愿了吗?并没有。他们不仅没能让娃顺利加快速度,还会陷入“越催越慢”的怪圈。
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丁·弗拉维尼曾对此做过研究,她发现: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,长大后要么成了“极度依赖型”,事事不主动,全凭家长安排。要么成了“极度反叛型”,专门和父母意见对著干。
这两种类型背后,暴露出孩子同一种态度:非暴力不合作。他们并不激烈反抗,只是通过消极应对的方式,表达自己的不满。这种“你越催我,我越不想做”的心态一旦形成了习惯,孩子将彻底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主动性。不知不觉中,爸妈的催促、怒吼和嫌弃,成了刺向孩子的尖刀。
催孩子的后果原来这么可怕……
前几天,闺蜜和我抱怨儿子吃饭磨蹭。她说儿子明明以前在幼儿园吃得好好的,这段时间一直在家,一到吃饭就各种不配合,非得奶奶在屁股后面追著跑。
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:“一顿饭我们估计要说几十次’快点吃,饭菜要冷了’,真感觉自己生了个祖宗。”我直接问她:“你们有没有试过干脆就不催他,让他自己吃?”闺蜜迟疑了半天才回:“我们追著喂,他都吃这么慢,要是让他自己动手,速度慢不说,还得弄得到处都是,不是更麻烦了吗?”
这恰恰暴露了大多数家长“催孩子”的真实心理。有时候,孩子并不是不会做一件事,也不是不愿意独立完成,但家长们往往连机会都不给。一通“催促+责怪”的冷水当头浇下来,硬生生把他们想尝试的念头都熄灭了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习得性无助”,说的正是这种情况。
当一个人总是被否定、被认为做不好一件事,久而久之,他就会真正陷入到自我怀疑之中:反正我做不好的,那我干脆就不做吧。
很显然,这与爸妈催促的初衷背道而驰,但孩子却会把那些催促中说的气话当了真。
同时,“催孩子”还有一个隐性伤害:情绪失控。
回想一下,每当催孩子快点时,爸妈们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?
一定是急躁、不耐烦的,有时甚至伴著暴怒。
在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影响下,父母一方面会口不择言,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。
另一方面也会不知不觉将焦虑与不安传递给孩子,加剧他们的拖拉。
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伊桑博士通过实验证实:当人遭遇语言暴力时,大脑区域同样能感受到痛觉,这种痛觉与肉体痛觉能达到几乎相同的级别。
另一项研究结果更触目惊心:那些经常被吼叫、被痛骂的孩子,大脑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。
这种改变会影响他们处理感觉信号,还会降低控制情绪的能力,甚至提高罹患抑郁症、焦虑症的概率。
孩子在听到那些催促和痛斥时,哪怕外表若无其事,但内心早已伤痕累累。
当爸妈以为自己只是习惯性地催孩子,是“为孩子好”,实际上却可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,与其催孩子,不如这么做,好孩子不是催出来的,也不是吼出来的。
与其喋喋不休地催促,不如记住这四个养育原则。
01
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
很多时候,孩子还没来得及对时间形成概念,就已经被贴上了“拖拉”的标签,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。尤其对于低龄孩子来说,爸妈们首先要做的,是带领他们拥有时间概念。比如认识钟表,认识时间的衡量方式和单位,等等。
当他们知道,长长的分针走一个数字是5分钟,细细的秒针走一圈是60秒,他们才能对时间逐渐建立感性的认识,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“守时”、“快与慢”的概念。
这样,当爸妈与孩子沟通时,就不用急吼吼地重复“快点快点”,而是用“还有十分钟就出发”,这样的表达更精准,也更理性。
02
分清“假磨蹭”和“真懒惰”
孩子的天性是探索世界,很多在大人眼中平平无奇的生活琐事,在他们看来充满奇思妙想。出于好奇,他们会停下来试图搞明白,不经意就成了“磨蹭”。
为人父母,我们要做的是引路人,而不是拦路虎。
如果孩子看似磨蹭,其实是在观察新事物,适应新环境。这时我们不如大方地给出更多时间,与他们一起交流,答疑解惑,给充足的时间,让他们有机会变快变熟练。
如果孩子的行为的确是惰性使然,那我们也不能包庇姑息,要严肃地给孩子立下最基本的规矩和底线,避免“一懒毁所有”。
03
身教胜于言传
想让孩子加快速度、提高效率,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以身作则。现代都市人常常自嘲“拖延症晚期”,能晚一分钟出门、晚一天提交工作任务都绝不提前。这样的耳濡目染,很难不让孩子受到拖拉敷衍的负面影响。不如化抽象为具体,当孩子做事拖拉的时候,明确告诉他们后果。比如: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穿好衣服鞋子,你就不能出门玩了。日常多和孩子进行时间上的约定,并严格执行。当整个家都处在有节律、有目标的生活环境之中,孩子自然也会学著专注、高效、不拖延。
04
允许孩子慢下来
养育孩子就是等待花开,而花开是需要时间的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精心呵护、按时浇灌,只为有朝一日,可爱的花骨朵会绽放,然后拥有自己的精彩。龙应台曾在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一书中写道: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望著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。是的,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用他5岁的手指。孩子,慢慢来,慢慢来….她没有催促,没有暴怒,只是静静地看著,为孩子的那份专注,她给出了最大的包容和耐心。也恰恰是这份从容等候的心境,蕴藏著为人父母的大智慧。
美国诗人梭罗说:“如果一棵树一开始成长得比较慢,它以后必然有强大的根基。我相信人类的成长也是如此。”
所以,不要催,不要吼,不要伤害,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,是允许孩子慢下来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peixuntoutiao.com/jiaoyu/213.html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培训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074976040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-
国家税务总局干部学院直播超高2万+在线人数并发观看
2021-03-10
-
如何毁掉一个孩子:催、催、催他…!与其喋喋不休催促,爸妈记住这四个养育原则
2021-03-04
-
“高敏感人”的14个特征!是什么导致高敏感人的性格形成?
2021-03-04
-
“妈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”儿子被独留幼儿园,妈气:没课托却未通知!双薪家庭的托育难题
2021-03-04
-
发力美术教育,聚焦学生市场,中国文具展10月上海全新登场!
2021-03-03
-
广州昊誉信息与广州赋能人才签订《人才赋能战略服务》
2021-03-02
文章排名榜
- 周排名
- 月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