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省理工实验:父母坚持这样做,孩子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
孩子所谓的兴趣,很多时候是“一时兴起”,遇到困难就开始闹情绪。父母这时候要做的,不是纠结“要不要换个班”,而是应该做些有益地推动,帮助他坚持下去,坚持一段时间再来看,看看孩子有收获有成就感后,是不是兴趣自然就萌生了,仍没有兴趣,再换班也不迟。
今天,我想帮爸妈们解惑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:为什么有的孩子做事情,遇到困难就想放弃?
逃避兴趣班是一种表现,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,我随便讲两个,你们看看熟不熟悉:画画或者搭积木,觉得不好看或者达不到他理想的效果,就变得很烦躁,爱发脾气,说他几句,干脆甩手不做了;
只动嘴不动脑筋,遇到困难,首先不是想怎么解决,而是一通哭闹发泄情绪。
美国脑科学会将其称为儿童在韧性方面表现出的差异,不具有韧性的孩子,遇到困难会轻言放弃。科学家们还发现,韧性不是天生的,它和孩子成长经历中父母所选择的养育方式,有很大关系。
接下来,就让我们来看看,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做的一个关于韧性的教育实验。实验不见得全面、准确,却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,帮助我们更好的育儿。
麻省理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17年做了这个实验。他们随机找来两组一岁零三个月的孩子,让每组孩子看大人把玩具青蛙从罐子里拿出来,再把一把钥匙从门上拔下来。不同的是,A组孩子会看到大人一开始都搞不定,每次都要努力一会才能完成。而B组孩子看到的是,大人一下子就搞定了。
之后,同时给两组孩子一样的音乐玩具,玩具顶端有一个“伪开关”,真正的开关藏在玩具底部。每个孩子拿到玩具后,都可以玩2分钟。科学家们发现,A组孩子尝试自己按开关,寻找开关的次数比B组高出了整整一倍。
期间,当实验者对孩子进行互动鼓励,比如描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等,孩子琢磨玩具的时间又会增加。
实验可能有点绕脑袋,我帮大家总结出了其中要义:不论大人的言传身教,还是过程中的互动鼓励,都传递出了一个信息:我很支持你努力。接收到此信息的孩子,会坚持自己琢磨玩具,而不是放弃不玩,他们更具有韧性。
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,第一反应会觉得这个结论也不是很有新意。它确实不是什么新鲜的教育策略,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,真正的做到的家长也并不多。
举个身边的例子。前几天我带千寻在小区的游乐园玩。游乐园里有个网绳状的攀爬架,一个四岁左右的男孩爬到顶部后不敢下来了,以男孩的能力,下来肯定没问题,估计是他从上往下看,突然觉得很高,自个把自个给吓到了。
我相信男孩爸爸也知道,此时此刻,孩子最需要的是支持和帮助,只要耐心鼓励,告诉他方法,肯定可以一步步挪下来。
但爸爸下意识脱口而出的却是:
某某,快下来哦,男子汉大丈夫,这么点高有啥好怕的。
孩子又急又恐惧,哇地哭了起来。
这一哭,更加刺激了爸爸的神经,气男孩太”怯懦”,周围又那么多人看著,干脆搞起了“斯巴达式教育”:
今儿你要么自己下来,要么就别下来了!
我想,有了这次记忆,男孩再来游乐园,多半会避开攀爬架,直接选择放弃。而亲眼见识这对父子陷入僵局,真实演绎了”知易行难”的道理,也让我忍不住感叹:育儿啊,真正难的是把理念转化为意识,做到时时提醒自己,不要凭本能行动,要靠理性指引。
大家不妨回忆一下,就会发现我所言不虚。
当孩子搭积木,或者做什么事情没做好,发脾气大哭时,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很郁闷,心想这孩子抗压能力也太低了吧,遇到这么点困难就闹情绪,冲出口的第一句话往往是:
有什么好哭的嘛,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。(给孩子感觉不是支持,而是嫌弃)孩子听了这样的话,一般会哭得更厉害。这时候,很多爸妈为了尽快让孩子停止哭闹,就会选择转移他的注意力,换个玩具哄孩子之类,总之赶紧撤离是非之地。
这样做,孩子的情绪也会慢慢平息,但他失去了一次宝贵的韧性练习机会,并且,从不耐烦的大人身上,学到了“不行就放弃”。为什么道理明白,表达输出却是另外一回事呢?
主要还是因为急。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,发展非常快速,这种快,既带来了红利,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压力。
它折射在教育上,就是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了,以前我们默认6岁孩子做到的事(比如遇到困难会自己想办法),现在会觉得三四岁的孩子就应该做到,反而忽视了正常发育规律。
学龄前,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,正处于情绪脑掌管的时期,遇到困难想放弃是常态。
但这恰恰也是性格塑造的黄金时期,只要父母把握好机会,积极的支持(注意:这里的支持是搭脚手架的意思,不是越俎代庖哦),帮孩子一次次坚持下来,这个过程就是韧性的累积!
对比来看,不急躁,接受孩子这个阶段的特性,把支持落到实处的爸妈,往往都收到了好的反馈。
《妈妈是超人2》有一期里,马雅舒的女儿米娅在练舞过程中,因为动作没做到位,逃出了教室。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,米娅趴在地上哭闹著想放弃:妈妈,我不想去,我不要跳舞了。
马雅舒的做法,不是斥责米娅赶紧回教室上课,而是自己也换上舞蹈服,陪米娅重新进入舞蹈室。进了舞蹈室,先是跟米娅聊了聊老师的漂亮裙子,然后又陪她一起蹦蹦跳跳,在游戏中练习动作。
米娅感受到的,是妈妈从态度到行动,全方位的支持:不要担心,我们一起来面对困难,努力做好这件事。结果就是米娅不仅愉快地完成了舞蹈练习,还和妈妈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了。
我自己也深有体会。记得千寻学游泳时,教练跟我打预防针,说很多孩子卡在取浮板这关,哭著闹著难搞定。
到千寻该取掉浮板时,我也挺担心。刚开始,也是不管教练好说歹说,就是不肯取浮板,后来我借来可以浮起来的泡沫棒(功能和浮板类似),跟千寻讲:妈妈会一直陪著你,我就在前面拿著泡沫棒,让它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,这样你会感觉很安全。我们先在浅水区试一个动作,就像小鱼一样……
我没有说“你必须取掉浮板才能学会,或者你动作都ok了还非要背著浮板干嘛”,而是选择陪她一起,一点点坚持,一点点尝试。
慢慢地,千寻发现自己就算没有浮板也不会沉下去,就不再畏惧,动作也越来越熟练。看她在水里欢喜地游来游去,满满成就感的样子,我也好开心。
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,只要留心,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遇到,孩子积木搭不好就推倒,画画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水平会发脾气,兴趣班遇到困难找理由不想去等等……
很多父母或许都为此烦恼过,但换个角度看,这些都是提高孩子韧性的宝贵机会啊。而且,实践多了你就能感受到,那些困难面前还愿意坚持的孩子,不是天生更强,而是身边有人不断用自己的态度、行动告诉他:
孩子,有困难没关系,我会在你身边,和你一起努力!孩子的勇气,源自生命最初那些“我被支持”的正向记忆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peixuntoutiao.com/jiaoyu/165.html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培训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074976040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-
国家税务总局干部学院直播超高2万+在线人数并发观看
2021-03-10
-
如何毁掉一个孩子:催、催、催他…!与其喋喋不休催促,爸妈记住这四个养育原则
2021-03-04
-
“高敏感人”的14个特征!是什么导致高敏感人的性格形成?
2021-03-04
-
“妈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”儿子被独留幼儿园,妈气:没课托却未通知!双薪家庭的托育难题
2021-03-04
-
发力美术教育,聚焦学生市场,中国文具展10月上海全新登场!
2021-03-03
-
广州昊誉信息与广州赋能人才签订《人才赋能战略服务》
2021-03-02
文章排名榜
- 周排名
- 月排名